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586

会议视频 41

年份

2024 1

2023 33

2022 55

2021 59

2020 28

2019 32

2018 21

2017 39

2016 17

2015 27

2014 22

2013 38

2012 30

2011 36

2010 41

2009 35

2008 20

2007 20

2006 7

2005 7

展开 ︾

关键词

三峡工程 17

施工 10

施工技术 8

生态文明 8

三峡升船机 5

信息技术 4

农业科学 4

升船机 4

可持续发展 4

城镇建设 4

工程管理 4

建设管理 4

悬索桥 4

苏通大桥 4

2022全球工程前沿 3

工程项目 3

桥梁隧道 3

能源 3

隧道施工 3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in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Case of Expo in China

Yongkui LI, Qing YANG, Yan ZHANG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2020年 第7卷 第3期   页码 384-395 doi: 10.1007/s42524-019-0070-z

摘要: For many years,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s (PMMM) derived from the software industry have brought immeasurable benefits. However, the adop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PMMM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have been weak and insufficient, particularly in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CCS). Moreover, professional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non-process factors (e.g., teamwork, culture, leadership) in the evaluation of PMMM.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PMMM for CCS that considers non-process factors and combines them with CCS-specific process factors.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we conduct a case study on the overall project management consultancy for China’s 2010 Winter Expo. The results would fill in the PMMM research gap in CCS and provide practitioners with ideas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关键词: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non-process factors     Expo    

Socialized care services for the aged pop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measures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2023年 第10卷 第2期   页码 339-353 doi: 10.1007/s42524-022-0208-2

摘要: Given the aging society, an increase in social dem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riven culture,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emerges to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zed care services system for the aged (SCSS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SSA would be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 addressing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SSA challeng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Specifically,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such elderly care service policies is unclear, the necessary technological support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mechanism for integrating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mains underexplored. Thu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ground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anging elderly care service policies in China, and proposes a research paradigm that integrate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measure embedding. We then construct the original SCSSA, which includes “material + spirit + medical treatment + healthcare” and propose a method of optimization and iteration. Finally, we buil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systematic support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cy re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and technical support. Our work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ynamic optimization of the SCSSA, thus mak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at will help China effectively cope with its aging society.

关键词: socialized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system construction     support measure    

Urban constructed wetlands: Assess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for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页码 582-596 doi: 10.1007/s42524-023-0268-y

摘要: Climate change and rapid urbanization are pressing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cerns, with approximately 56%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living in urban areas. This number is expected to rise to 68% by 2050, leading to the expansion of cities and encroachment upon natural areas, including wetlands, causing their degradation and fragmentation. To mitigate these challenges, green and blue infrastructures (GBIs), such as constructed wetlan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mulate and replace the functions of natural wetland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potential of eight constructed wetlands near Beijing, China, focusing on their ecosystem services (ESs), cost savings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growing/maintenance expenses, and disservices using an emergy-based assessment proced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constructed wetlands effectively purify wastewater, reducing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e.g.,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suspended solids). Among the studied wetlands, the integrated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CW-4) demonstrates the highest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capability (1.63E+14 sej/m2/yr) compared to other types (6.78E+13 and 2.08E+13 sej/m2/yr). Additionally, constructed wetlands contribute to flood mitigation, groundwater recharge, wildlife habitat prote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resembling the functions of natural wetlands.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cities is not without challenges, includ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reen waste management, mosquito issues, and disturbances in the surrounding urban areas, negatively impacting residents. The ternary phase diagram reveals that all constructed wetlands provide more benefits than costs and impacts. CW-4 shows the highest benefit‒cost ratio, reaching 50%, while 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CW-3) exhibits the lowest benefits (approximately 38%), higher impacts (approximately 25%), and lower costs (approximately 37%) compared to other wetlands. The study advocates the use of an emergy approach as a reliable method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policymakers in selecting suitabl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effective urban ecological management.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emergy     ecosystem services     disservices     ternary diagram    

Family planning technical services in China

Shang-Chun WU

《医学前沿(英文)》 2010年 第4卷 第3期   页码 285-289 doi: 10.1007/s11684-010-0097-3

摘要: Family planning is a basic state policy in China. Its aim is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and to enhance population quality. Technical services are the key measur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people use safe,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contraceptive methods based on the government’s commitment, China has established countrywide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networks down to the township level. The people can access various and convenient contraceptive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all contraceptive services are free. The contraceptive prevalence rate in 2007 was 84.6%, the percentage of intrauterine device (IUD) was 52.3%, that of female sterilization was 32.3%, and that of vasectomy was 6.1%. This means that more than 90% of married childbearing couples were using long-term contracept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gives priority to supporting research on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Studies’ results have provided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and expansion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and also for establishment and revision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promoting “human-oriented and client-centered” services during the recent ten years. Remarkable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chnical services.

关键词: family planning     contraceptive method     service deliver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online and offline reputation on the provision of online counseling services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页码 563-576 doi: 10.1007/s42524-022-0198-0

摘要: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ospitals and e-health platforms relie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especially on the provision of health counseling services by physicians.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motivating Chinese physicians to provide online health counseling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ir online and offline reputation. We collect the data of 141029 physicians from 6173 offline hospitals located in 350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putation theory and previous studies, we incorporate patients’ feedback as physicians’ online reputation and incorporate physicians’ offline professional status as physicians’ offline reputation. Results show that physicians’ online reputatio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ir online counseling behaviors, whereas physicians’ offline reputation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ir online counseling behaviors. We conclude that physician’s online and offline reputations show a competitive and substitute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in influencing physicians to provide online counseling services in Internet hospitals.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substitute relationship could be the constraints of limited time and effort of physicians.

关键词: Internet hospitals     physicians’ online counseling     online reputation     offline reputation    

秦巴山脉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宋婷,李岱青,张林波,王光镇,高艳妮,杨春艳,冯朝阳,马欢

《中国工程科学》 2020年 第22卷 第1期   页码 64-72 doi: 10.15302/J-SSCAE-2020.01.007

摘要:

秦巴山脉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控制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该地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对秦巴山脉地区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生态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这四项生态服务功能在生态资产价值中所占比重赋予权重,结合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采用景观生态的源汇理论,利用热点分析工具识别秦巴山脉地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内河流水系、关键物种分布特征、自然保护区分布等要素形成带状生态廊道和踏脚石生态廊道;最终形成由6 大重要生态斑块、10 条河流廊道、2 条生物通道,以及26 处踏脚石廊道组成的秦巴山脉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在生态服务现状基础上提出的规划策略,可为秦巴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规划布局,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秦巴山脉区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State versus private sector provision of water services in Armenia

Naira HARUTYUNYAN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12年 第6卷 第5期   页码 620-630 doi: 10.1007/s11783-012-0425-8

摘要: Despite increasing advocacy and adaptation of public-private model of water governance worldwide since the 1990s, today only 5%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served by water utilities with private involvement. The present article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water sector in Armenia with 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 The study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water sector and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privatization on water utility performance. The analysis employs the partial indicator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s in relation to operational, fin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done by drawing on the database for the five water companies in Armenia.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general led to improved overall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private involvement resulted in increas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in terms of labor productivity, water metering, continuity of service, and revenue collection efficiency. There were mixed improvements in the operating cost coverage ratio. A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re were gains in the reduction of residential water consumption, accompanied, however, by an increase in non-revenue water.

关键词: water governance     water privatiz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rmenia     transition economy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框架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

梁超 ,王华 ,汤立许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页码 30-42 doi: 10.15302/J-SSCAE-2023.05.014

摘要:
加快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创新应用是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后疫情时期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的有效 举措。本文围绕构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新范式,以提高主动健康干预和管理能力、为民众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为主旨,分析 了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概括了其智慧化发展趋势;阐述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并基于结构化分析 方法,凝练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体系;构建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一个中心、一个门户、三个端点”的应用框架并提 出了内外协同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集成和智能应用维度总结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研究建议:强化宏 观政策工具,改善自身发展环境;提高民众数字素养,重塑服务参与氛围;构建服务标准体系,筑牢内部数字生态;打造多 元供给格局,持续增进服务质量;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以推进我国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 前言》

一、 前言

“人口红利”减弱与疾病谱系改变,致使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老龄化、慢病年轻化的巨大压力;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导致我国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此造成医疗支出持续升高、民众生活质量下降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2]。在“治已病”向“防未病”和“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需求为中心”的健康理念转变下,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民众的多元健康需求,亟需注入新的活力以应对当前的健康问题[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中强调,“通过关口前移积极应对健康问题”标志着主动健康服务未来将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的有力支撑”为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与创新指明了方向。随着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化融合,智慧主动健康服务为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和防治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力开展数字技术与主动健康服务的融合建设,调动广大人民积极参与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管理,既是时代之需,也是未来之求。

主动健康服务的智慧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5],数字技术与健康服务的联动融合成为学界研究的新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中,既有研究多以赋能视角审视数字技术与健康产业、健康服务的关系,因此,常被缠绕在数字技术应用创新的逻辑主线上[6,7];在实践应用研究中,既有借鉴发达国家健康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总结[8,9],也有梳理数字技术在健康服务领域发展的具体实践,如智能化健康服务系统[10]、运动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11]、智慧社区体卫融合服务精准供给[12]等。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多为针对数字技术与健康服务融合的某一具体模块探析,未能以主动健康服务为逻辑主线,对其智慧化转型的运行模式、内在构成、应用实践、建设路径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本文以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概括其智慧化转型发展趋势,重点分析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与技术体系,凝练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发展应用中的共性模式和生态系统,从技术集成和智能应用维度总结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最后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智慧主动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2030健康中国”战略落地。

《二、 我国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

二、 我国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 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态势》

(一) 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态势

在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新趋势下,主动健康服务已发展成一种集“生物 - 心理 - 社会”为一体的医学新模式[5]。从理念上看,主动健康服务秉承整体观,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体看作整体性复杂系统进行诊疗干预。从内容上看,主动健康服务突破了医学视域的狭隘性,宏观层面将健康发展要素主动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观层面为多元主体协同健康治理与产业创新发展;微观层面指以个体健康需求为核心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其中以运动锻炼为主要健康干预方式,通过规律运动改变个体行为与生活习惯,促进健康水平提升[13],这也是本文特指的主动健康服务。从过程上看,主动健康服务是涵盖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预后、护理的全健康服务链,强调连续、全面、动态、实时地监测与反馈人体的健康状况,以保持人体长期健康状态[5,14]。上述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变革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加持,其智慧化转型趋势在政策环境、产业发展、实践应用中得以展现。

主动健康服务的良性发展环境已形成。“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指导方针的提出,为主动健康服务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数字健康等战略规划中重点提及了“健康关口前移”“全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运动健康促进新模式”“数字技术+健康需求创新融合”等关键措施[6,15,16],说明国家层面对主动健康服务的关注上升到了新高度,对数字技术在主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无疑为主动健康服务的智慧化范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主动健康服务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得益于健康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政策红利的引导,目前我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健康市场[17]。在市场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运动健康+主动管理”式服务已成为新发展趋势,创新出“课程+运动+社交”的APP软件、“智能设备+运动监测”的健康管理产品;运动康养服务也通过嵌入智能设备实现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相关产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健康内需,正在呈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融合性强、辐射面广的态势发展[18]

主动健康服务的实践应用初见成效。① 服务对象社区化,一改以往以医疗机构为主场域的实践应用方式,涌现出运动健康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健康小屋等新模式[13],将主动健康服务下沉基层,为全年龄段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② 运营模式多样化,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形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社区提供、群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运营模式[12]。③ 应用创新数字化,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健康检测、智能运动处方(运动指导书)生成、科学健身指导、康复护理、运动科普和运动营养指导等主动健康服务之中,为闭环式流程的服务应用提质增效[14]

《(二) 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困境》

(二) 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困境

尽管我国主动健康服务在政策融入、产业发展、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需清醒认识到,主动健康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实践应用仍遭遇诸多挑战[12,13,19,20]。① 资源配置存在滞后,服务场域存在数据采集、健康监测、运动康复等设备配置不足,无法为民众提供系统性、可持续的主动健康服务。② 健康需求难以洞察,缺少多元化需求反馈渠道,服务过程中指导医师制定的运动处方和管理计划常基于自身主观经验,降低了用户参与能动性。③ 服务缺乏有效治理,服务建设与开展过程中需要协调的部门和专业人数较多、组织难度大,受制于各主体传统职能的局限,目前难以形成协调互补的利益共生体给予有效治理。④ 服务过程难以把控,在服务开展时虽已应用模块化系统平台,但数字化转型程度不足,无法实现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整理和智能化分析,缺乏动态评估,导致无效干预、运动损伤等问题频繁发生。⑤个性化服务实现困难,当前主动健康服务主要是针对某一类人群,采用制定干预方案 ‒ 执行干预方案 ‒ 进行预后评估的服务方式,缺乏对用户前置基础信息与健康情况的调查分析,造成管理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无法保证服务提供的精准性与个性化。针对上述困境,亟需采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强互动性等优势来解决,加速主动健康服务模式更新迭代,实现智慧化范式创新。

《三、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与技术体系》

三、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与技术体系

《(一)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

(一)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指在数字技术集成与人工智能应用的赋能下[21],发挥运动促进健康的价值潜能,深化其与主动健康管理间的嵌入融合,以调动行为主体积极参与运动健康干预和主动健康管理,实现重塑运动健康素养,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改变健康管理行为的“便捷式、协同化、定制化、精准化、智能化”健康服务(见图1)。① 便捷式。利用小型质轻、方便携带、简单操作的智能设备辅助运动干预和健康管理,在提高服务效能的同时,拓宽了以家庭和社区为主的应用场景。② 协同化。协同使用多种数字技术,实现主动健康服务过程中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双向同步映射,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协作、社区开展,体育、卫生医疗、社会组织等协同的脱域型虚拟集聚模式,在服务提供与开展过程中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与价值共创协同效能。③ 精准化。应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健康数据效能发挥,对用户体征与现实需求进行“精准感知 ‒ 精准聚类 ‒ 精准测量 ‒ 精准监测”的闭环分析,为健康管理过程中及时的反馈调控提供决策支撑。④ 定制化。利用深度学习工具和数学模型对用户进行数字孪生构建,采集当下健康数据并以此调整其参数,完成对用户当下健康状况的预测性评估,并以此为参考推送个性化专属健康服务。⑤ 智慧化。基于上述数字技术的集成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激发运动促进健康的多维价值潜能,在提高运动干预核心驱动作用的同时,推动主动健康服务过程“智能感知、智能思考、智能决策”的演进,打造出“主动管理 ‒ 精准预测 ‒ 智能预警 ‒ 动态监测 ‒ 有效干预”的服务闭环。

《图1》

图1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

《(二)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体系》

(二)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体系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技术体系的构建要同时保证开放性和稳定性,以适应持续创新的技术形态和不断变更的服务需求。体系构建的常用研究方法为面向过程的结构化分析方法[22],即参照系统内部信息与资源传递关系进行系统功能的细致分解,最终构建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体系。鉴于该方法秉承过程性分析思路,同样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这与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特征属性相契合,因此,本文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进行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技术体系的构建。参照结构分析方法,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体系由用户服务、技术集、技术应用的逻辑框架三部分构成。

《1. 用户服务》

1. 用户服务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包含计划生成阶段和长期管理阶段[23]。① 计划生成阶段服务内容:精准预测健康风险与处方推送,将身体活动纳入生命体征,对身体机能状况进行智能化综合评估,以可视化形式展现,在规避运动风险的同时,精准定制或推送运动处方和健康管理计划。② 长期管理阶段服务内容:用户在使用辅助移动智能设备执行计划方案时,以“柔性可穿戴设备+数字监测系统+人工智能建模”的形式进行动态生物信号采集分析,对用户的健康状况异常提供预警服务。任务完成后对用户的完成情况和结局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给予计划方案的反馈调控,以闭环服务模式帮助用户养成规律运动的健康生活习惯,实现用户自主健康管理行为态度的改变。此外,服务还涉及智能化运动与健康教育,包括智能检索运动与健康需求信息、精准推送运动与健康宣教内容、虚拟现实下运动与健康知识科普等服务。

《2. 技术集》

2. 技术集

智慧化转型的过程是由数字技术集成向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过程[24],因此,从这两个维度总结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实践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总和。① 技术集成维度,特指一切应用于运动干预和健康管理的数字技术与设备集合,包括但不限于健康信息采集时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与传感装置、健康数据储存分析时的各项大数据技术、健康管理应用时的各类系统服务平台,以及5G通信与导航技术等基础底座。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集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技进步和健康需求变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型数字技术集成其中。② 功能实现维度,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各类数字技术相互嵌入融合,对主动健康服务的作用由数字化转型升级至智能化创新应用,激发健康数据生态、智慧服务系统平台、多模态人机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功能实现,进而重构服务组织模式,实现主动健康服务的智慧化范式创新。

《3. 技术应用的逻辑框架》

3. 技术应用的逻辑框架

将各项数字技术应用至主动健康服务全过程中,并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的同时,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健康需求。首先,用户由智能穿戴设备和体质监测设备进行健康数据采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储存至系统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分析预测模型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形式展现,专业医师利用分析结果进行各项体征评估,以此划分用户健康等级、制定推送运动处方与健康管理计划。其次,用户在运动处方师与专科医师的远程监督指导下开始接受运动干预和自我健康管理,经服务平台对用户自我监测进行远程监督,当用户出现不良事件或管理依从性下降时,系统会作出积极反馈,及时提醒用户并上报至管理医师。在运动干预过程中,基于自我监测数据的达标情况,结合危险评估结果发出智能预警,依据用户目前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调整。遵循所制定的自我管理方案执行运动锻炼和自我监测,同时监管饮食、情绪、睡眠等健康行为。最后,指导医师通过监测数据与分析结果对用户进行综合评价,经平台对用户给予及时反馈和定期随访,了解其生活状况与计划方案调整。此外,健康管理师依据患者状况与需求进行主动健康科普教育的内容推送,以提高用户的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行为(见图2)。

《图2》

图2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技术应用的逻辑框架

《四、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框架与建设生态》

四、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框架与建设生态

《(一)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框架》

(一)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框架

在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技术体系基础上,构建“一个中心、一个门户,三个端点”的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应用框架,以虚实交互、灵活多样、精准定制的形式实现“人机物”融合,推进用户使用主体、服务提供主体、健康治理主体间信息与资源的互联互通,重塑各类服务应用场景,形成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实践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见图3)。

《图3》

图3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框架

“一个中心”指以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支撑平台为中心,将物理空间各应用端点和数字空间服务要素相链接。一方面,创新出虚实交互的服务提供模式;另一方面,形成“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的服务治理模式。“一个门户”指根据各端点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工作内容,进行服务提供、信息传输、需求反馈的“入口”。“三个端点”指参与健康服务的用户端、提供诊疗与制定计划的医师端和服务建设发展的治理端。用户端以社区、学校、家庭为服务场景,由用户个人以及配套的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医师端以医院和医疗机构、康复服务机构的专业医师为主体,主要针对用户状况和需求制定管理计划与检测干预过程。治理端包括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健康治理主体,经服务支撑平台中枢与用户端和医师端相链接,形成服务治理供需链,完成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产品研发等治理职能。各地区、各主体将此框架作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与治理范式,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服务具体形式和内容,实现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体系可演进、模式可复制、应用可推广。

《(二)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建设生态系统》

(二)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建设生态系统

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建设生态系统,以增强其创新性和韧性。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建设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25](见图4)。

《图4》

图4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建设生态

《1. 内部生态系统》

1. 内部生态系统

内部生态系统由健康数据生态圈、健康平台生态系统、数字健康“新基建”构成,三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26]。建立健全的健康数据生态圈,优化主动健康管理过程中健康数据生产 ‒ 采集 ‒ 共享 ‒ 管理的良性闭环。利用健康数据驱动效能来提高运动与健康管理服务的科学性、主动性与精准性。

健康平台生态系统在不断重塑服务内容与边界的同时,也提高了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效能。以提供主动健康服务为核心内容,通过供给端主导下的服务型平台、需求端主导下的社区型平台、多元主体协同下的治理型平台互嵌共生,打造出政府统筹、赋能基层、区域协同、多元共享的健康治理模式。

数字健康“新基建”的覆盖程度决定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精细程度与应用广度。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大健康领域深入部署,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底座、以融合基础设施为应用、以创新基础设施为动能,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提供便捷化、处方推动精准化、管理过程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撑。

《2. 外部生态系统》

2. 外部生态系统

外部生态系统由供给层和环境层构成。外部生态系统各层级间的相互促进可带动内部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形成内外交互与融合发展的建设生态。

环境层指服务主体和服务应用所处的具体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氛围。其中,稳定的政策环境为服务建设发展提供保障;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相关产业升级提供支持;发达的技术环境为服务应用实践提供动力;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充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服务建设。四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供给层旨在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切外部力量与资源,主要包括资金供给、设施供给、人才供给和场地供给。作为内外部生态系统的交界,供给层在整个建设生态中可开展双向交互对话。一方面,外部良好环境的营造可深化服务供给侧结构重塑,表现为激发供给主体活力、优化服务供给内容、创新多元供给方式,提高各项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各项供给资源经供给层输送至内部生态系统,为内部生态系统宽领域、深层次构建发展提供源动力,同时经内部生态系统及时反馈健康服务需求至供给层,可进一步调节优化供给层的组织结构和实施过程。

《五、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

五、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

《(一) 数字技术集成维度》

(一) 数字技术集成维度

《1. 可穿戴技术(WT)》

1. 可穿戴技术(WT)

WT是主动健康管理中用户内部调节与外部感知的桥梁,应用场景循着体内数据采集 ‒ 感知体外信息 ‒ 调控体内状态 ‒ 改变外部行为的路径开展,用户可感知和监测自身生理状况及周边环境,享受健康数据精准采集、生命体征动态监测、个人状况实时反馈等智能化服务。此外,针对用户适用性、易用性健康服务需求,高新科技材料逐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器件与系统集成之中,正在向柔性化、多模态、自驱动、高精度方向发展。

可穿戴设备的运动健康功能研发。目前以高血压管理、智能体温监测和冠心病筛查三大健康研究项目为核心,以运动穿戴产品研究、标准研发、检测认证、展示体验、产业孵化为引领,已创新出基于WT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27]。通过可穿戴设备对用户和环境的感知,构建科学运动体系,量化身体活动能力,记录与分析训练数据,以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指导建议。

适用于身体活动复杂变化的柔性智能穿戴设备。为满足身体活动时的动态复杂变化,利用三维(3D)生物材料打造的WB2F3D传感器系统,贴附于人体皮肤,以近场通信(NFC)电路模块将测量的pH值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上,在安卓(Android)程序中实时监测身体活动时的机能状态[28]。将电生理监测与身体化学传感相融合,能够同时监测人体内的多种信号,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收集大量健康信息,帮助监测身体活动时的血糖、汗液乳酸、心率、血压等指标,提高了健康监测的全面性[29]

《2. 健康大数据技术》

2. 健康大数据技术

健康大数据技术为精准制定个性化健康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并有效辅助服务过程中用户与医师的行为决策。应用场景为将区块链技术赋能于健康管理服务全流程,实现医疗机构、社区、用户等实体间的健康信息透明共享,并提高服务中隐私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为充分发挥健康数据的多维价值,采用数据库和数据智能系统进行融合治理,对服务中的多源异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建模处理,形成大数据驱动下的健康服务治理新模式。

区块链技术嵌入运动指导和慢病管理服务闭环。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Med-PPPHIS模型,将体质监测时采集的健康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传输过程均需要数据拥有者的授权,一旦健康数据在链上被标记化,便会刺激多个角色间的数据流动,保证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30]。监测人员和用户在Med-PPPHIS中创建使用账户,生成相应的公钥和私钥,用户填写健康问卷、运动风险筛查问卷等,同体质监测与运动功能评估数据一并在区块链模型中加密存储,与运动处方库进行智能合约匹配,将处方建议推送至用户端。同时授予医师监测数据的访问权限,对运动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如未达到预期目标将对运动处方计划重新调整,并重复上述流程。

运动健康服务数据库的构建。英国的ReferAll数据库整理了39 283人的123个运动转介服务项目数据,并将数据托管至免费的开放科学中心运营平台,以供服务从业者、用户、相关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公开查询。为保证健康数据的隐私安全,运动健康服务数据库遵循《全球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受试者知情同意下才能将其数据信息进行共享[31];基于大数据支持的智能医疗系统架构(BSHSF),该系统具备可拓展性及高容错性,将多源异构的健康数据进行集成融合与智能化处理,提高了体征评估、方案制定、远程指导等服务的信息匹配效率,加速了用户与健康治理主体间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32]

《3. 健康服务平台》

3. 健康服务平台

健康服务平台基于自身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零边际成本等优势,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场景通常配合可穿戴设备与大数据技术,以平台化服务为依托,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有效匹配主动健康服务供需链平衡,提供运动处方、健康教育、睡眠饮食等远程管理服务。此外,通过平台打通不同参与主体和服务业务间的数据流、信息流、资源流,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和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

为民众提供“一站式”的健身指导服务平台(“运动促进健康”)。该平台核心为“两库两指南”(包括运动处方库和社区运动健康师库,运动膳食营养指南和科学健身指南)[33]。运动处方库旨在基于用户情况,智能推送运动处方;社区运动健康师库为用户就近匹配运动健康师,进行点对点线下健身指导。科学健身指南为用户从事运动健康服务提供视频指导;运动膳食营养指南以“食动平衡”为切入口,针对用户健康状况进行科学饮食搭配与健康管理。此外,运动健康师通过平台可对用户健康数据进行上报、变更、管理,以供反馈与调整运动处方计划,打造出集“体质监测、运动干预、科学指导、营养康复”为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新模式。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慢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平台。基于“助推理论”所研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平台,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血糖测量、运动健身、营养摄入等行为进行助推干预[34]。如平台采用宏量营养素检测算法分析患者上传的餐图,并将食物的宏量营养信息反馈至患者与临床医生,临床医生通过门户网站,查看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的进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建议与运动方案并推送给患者。该平台服务触点连接家庭(用户)、社区、医院、专业康复机构,可根据患者状况经智能网联推送双向转诊服务,打造出以平台为依托的用户行为引导、交互、反馈式健康管理闭环。

《(二) 人工智能应用维度》

(二) 人工智能应用维度

《1. 计算机视觉(CV)》

1. 计算机视觉(CV)

CV通过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基于深度学习建模,可对外界物体进行动态特征提取,实现对目标事物的精准测量。目前CV在主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如下:一方面,精准监测能量消耗,对用户居家身体活动进行远程监测,估算日常生活中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精准捕捉与分析动作,利用智能移动设备的摄像头捕捉身体活动的二维画面,经智能算法重建人体3D运动模型,精确捕捉人体运动图像并自动判断动作是否达标。

基于CV技术的个性化能量评估模型。使用住宅环境中医疗保健传感器平台(SPHERE)进行个性化能量消耗估算[35]。通过平台对镜头下用户的11项日常生活动作图像进行非接触式采集,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视频图像动作进行能量消耗评估,形成个性化的热量评估模型,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算法模型被不断优化,以每32 s的间隔时间连续监测用户的能量消耗,实现了全周期、常态化、精准性的用户居家能耗计算与评估。

采用3D Move AI算法构建的人体三维评估模型进行动作捕捉和功能分析。新型对练智能运动康复系统无需传感器与设备的辅助,利用CV技术判断动作是否标准[36]。用户手机端登陆后可按提示开始训练,界面同时显示运动实时画面和标准动作,用户像“照镜子”一样参照标准动作进行训练。系统将实时捕捉人体运动轨迹,并计算身体关键部位的角度变化,用户根据画面中的角度变化提示将自身动作纠正至合理范围,减少了动作幅度过大、维持时间不够等错误的出现。在动作长时间不达标的情况下,系统会及时进行语音提示辅助患者纠正动作,充分体现了“对着练,练得对”的服务宗旨。

《2. 数字孪生技术》

2. 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能够监测、理解和优化人类行为,并提供持续健康的洞察力,可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具体应用场景如下:以“数字+仿真”的智能应用模式建立用户数字孪生体,通过虚实映射实现用户全周期健康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消除健康管理中异构数据间的操作障碍;采取机器学习所构建的虚拟模型实时反映用户体征变化并进行健康预测;经智能模型辅助决策实现健康预警报送。

个性化健康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由数据模型、预测模型、诊断模型、管理模型构成。利用采集患者健康数据的数学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构筑出患者数字孪生体,将采集数据经网络传输至系统平台并与数字孪生体对应,从不同角度对患者进行虚拟化评估与可视化展示,并根据测量数据同步更新虚拟模型。同时系统中还嵌入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预测控制(LB-MPC)算法,对患者身体活动、营养摄入、血糖变化等进行持续监测。采用个性化健康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对15名患者进行临床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患者的胰岛素注射量下降了14%~29%,症状得到显著改善[37]

《3. 康复机器人》

3.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端康复医疗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具备数据采集、辅助训练、控制决策、人机交互等多种功能,可帮助运动功能障碍人群和残疾人士提高康复治疗效率与生活质量。主动健康服务中应用的康复机器人通常扮演辅助设备角色,以协助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干预。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具有延伸补偿身体活动能力的作用,已被逐步应用于社区康复服务之中,为特殊人群享受健康服务提供可能。

仿生学构造下的穿戴式康复机器人。一款名为“Arque”的穿戴式机械尾部装置,其产品设计模仿海马尾部的骨骼构造,本体由数个关节相互连接而成,在关节内部放置气压式人工肌肉促动器,可实现尾部8个方向的活动[38]。用户上半身佩戴身体分析装置以计算重心,通过信号传导至尾部装置,以保持低强度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平衡。该装置通过维持用户身体平衡以减少运动时跌倒和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适用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或老年人群。

《六、 发展建议》

六、 发展建议

《(一) 强化宏观政策工具,改善自身发展环境》

(一) 强化宏观政策工具,改善自身发展环境

出台相关公共政策,进一步完善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政策环境,发挥顶层设计与项目规划的导向作用。① 从国家层面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共同构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政策矩阵,构筑从国家到地方的垂直政策治理结构。② 地方出台配套政策细则。结合当地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数字基建建设现状、居民多元健康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实践落地的配套政策。③ 制定专项政策给予支持。囿于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公益性质,市场、社会主体的参与程度未被充分调动,可通过增加税收优惠、财物补贴等专项政策支持,营造政企合作、多方共赢的协同建设生态。

《(二) 提高民众数字素养,重塑服务参与氛围》

(二) 提高民众数字素养,重塑服务参与氛围

民众具备基本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提高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参与意愿、改变健康管理行为的必要前提。①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以“教育+培训”的形式,在社区、俱乐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等场域开展数字健康、主动健康的科普传播与教育,同时对数字弱势群体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提高对其有用性、便利性的感知。② 提高技术使用能力,重在提升服务产品的“易用性”,通过适老化改造、技术驯化等形式,降低使用难度和产品复杂度。③ 塑造数字身份认同,一方面,加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过程中的网络空间治理,维护网络安全,保证个人数据的知情权、使用权,减少数字产品与健康服务的使用风险;另一方面,服务流程与产品设计要以用户健康需求为导向,在服务过程中将数字技术使用视为自我感知的一部分,以提高从事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理念认知。

《(三) 构建服务标准体系,筑牢智慧服务生态》

(三) 构建服务标准体系,筑牢智慧服务生态

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构筑统一、融合、开放的智慧服务生态,是满足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和常态化应用的有力保障。① 优化数字健康服务指南,对已发布或制定中的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梳理,加快出台数字健康服务标准体系制定、修订、转化的应用指南。② 构建智慧服务生态标准,第一,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制定智慧主动健康服务实施过程中网络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标准;第二,构建健康数据生态标准,包括健康数据资源梳理归并、开放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化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第三,构建服务平台生态标准,包括服务系统建设、服务管理内容、服务需求登记、服务质量评估等规范,平台架构、平台技术、平台接口等应用标准。③ 制定地方服务建设标准,引导地方、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与数字技术组织加强合作,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进智慧健康服务的地方标准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应用和考核评估,加大地区服务标准应用推广力度。

《(四) 打造多元供给格局,持续增进服务质量》

(四) 打造多元供给格局,持续增进服务质量

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为核心,加速构建智慧主动健康供给侧改革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的多元供给格局。① 在服务供给机制多元化,完善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的同时,健全健康需求与服务供给对接机制,深度挖掘民众健康需求激发社会活力,同时推动服务创投改革,实现政府、市场、社区、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供给建设中的跨界合作。② 供给资金来源多元化,探索服务建设多元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服务提供,同时弘扬慈善文化,鼓励社会捐赠,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推进服务应用发展。③ 人才供给培育多元化:第一,优化人才存量,着眼于已有工作人员,树立服务主体“人本位”思想,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增设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技术应用相关内容;第二,扩充人才增量,提高科研院所、体育与医疗机构、大健康企业等主体合作,构建复合人才系统化培养模式;第三,拓宽输送渠道,创新平台载体聚集人才,为服务的循证研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此外,亟需改革人才招聘制度,优化人才待遇,针对紧缺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为服务开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 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

(五) 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

以健康服务企业为主体,同科研机构、高校建立联盟合作关系,以价值共创、利益共生、风险共担为原则,开展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创新实践,打造“科研 ‒ 产品 ‒ 市场 ‒ 科研”的闭环发展模式。① 构建战略制度体系,从国家层面颁布激励大健康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支持数字健康服务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从财政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制定联盟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明确划定风险责任、合理进行利益分配。② 共建联盟实体模式,线上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进行资源对接,同时为各方及时提供健康数据与需求信息;线下组建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实体,专注“体医工”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研究。③ 发挥各自优势效能,在企业方面,上游端提高大健康市场洞察能力、信息收集和需求研究能力;下游端提高企业在联盟中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推进“体医工”交叉融合向“高精尖”学科发展,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科研产出与人才供给提供源动力。

利益冲突声明

本文作者在此声明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或财务冲突。

Received date: April 12, 2023; Revised date: June 7, 2023

Corresponding author: Tang Lixu is a professor from School of Wushu,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His major research field is digital sports and active health. E-mail: tanglixu@126.com

Funding project: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esearch on N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22-XBZD-21);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2BTY104); Key Projec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Hubei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1D090); Major Projec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Hubei Province (20ZD079)

关键词: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运动促进健康;技术体系;应用框架;建设生态    

以喂养方式视角浅析新时期城市基层计生优质服务

严小青

《中国工程科学》 2014年 第16卷 第5期   页码 24-30

摘要:

通过选取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卫生院109 例婴儿及其母亲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18.0 软件分别从一般参考量、影响喂养方式相关性因素以及基层计生优质服务需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得到影响母乳喂养因素、喂养方式与婴儿体格关系以及服务需求重点,从而提出要从卫生计生联手、育医结合,立足基层架构群众满意服务网络;探索途径、优化服务,实现流动人口优质服务一盘棋;强化队伍、创新机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服务考核评估体系三方面全面提升新时期基层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关键词: 喂养方式     统计分析     计生优质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

杨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2期   页码 13-21 doi: 10.15302/J-SSCAE-2023.02.002

摘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开通全球服务后,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及应对研究,是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助力北斗系统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卫星导航国际发展形势、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特征的角度入手,分析研判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现状与发展态势;梳理总结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5 种风险类型,包括国家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细致分析了相应的风险成因。针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顶层谋划,建立要素齐全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制度体系,提升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相关主体的风险应对能力,筑牢北斗系统全球风险应对工作基础。

《一、 前言》

一、 前言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自开通服务以来,在全球1/2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1]。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转向深化建设的背景下,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需要注意到,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的导航服务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系统拓展应用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多,积极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有关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研究集中在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或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北斗国际合作具体项目的风险分析、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技术安全风险分析等方面:北斗相关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的立法风险、执法风险、贸易壁垒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2,3];以北斗系统落户阿拉伯国家等具体地区为例,总结了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4];立足北斗系统的技术特点,论述北斗系统风险控制及管理体系[5]。然而,目前仍缺乏对照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新阶段需求,系统梳理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做好风险应对的综合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本文针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亟需,明晰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意义,聚焦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辨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类型与成因,明确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模式及机理;论证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相关主体识别、诊断、预警、防控各类风险提供参考。

《二、 积极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背景分析》

二、 积极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背景分析

《(一)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概述》

(一)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概述

北斗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6]。全球服务是其建设和发展的天然使命。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全球服务,向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通信等3种全球服务;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4种区域服务。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向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重要领域,有助于增强我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为我国政治外交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增进国际用户对北斗系统的了解和认可,有助于北斗系统获取全球用户信赖,吸纳更多的国际用户,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北斗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使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推动北斗应用技术、产品、服务和相关企业主体“走出去”,有助于我国北斗相关企业赢得海外发展机遇,完善北斗应用和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助力在国际市场中打造一流北斗品牌。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指在北斗系统提供全球服务的新阶段,政府、企业、科研人员等主体在开展北斗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提供北斗系统服务,进行北斗产业国际投资、北斗产品服务和技术国际贸易、卫星导航数据跨境传输等国际化活动时面临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当前,北斗系统开通全球服务不久,全球市场占有率有限,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风险呈现类型多样化、数量逐渐激增的总体态势。

《(二)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研判》

(二)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研判

北斗系统作为军民两用系统,其全球服务涉及陆海空天复杂应用场景、覆盖范围广,既面临来自北斗服务落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安全等风险威胁,也面临来自其他拥有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的竞争风险。相较于区域服务发展阶段,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凸显。

从发展需求来看,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需要进一步构建国际、国内利我的话语体系和发展空间,由此带来更多风险挑战。受后发系统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北斗系统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程度有限,主导性还不强。在国际市场成熟度方面,虽然北斗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但北斗应用规模、服务圈、产业圈仍需进一步扩大,全球应用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也要进一步拓展及加强。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自身战略选择、市场竞争、安全保障等风险因素影响将不断增强。

从发展环境来看,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使北斗系统在国内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应用推广需求显著增强。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全面推进,将有力促进北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国际市场规模的拓展,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遭遇严峻挑战,给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带来的风险挑战日益复杂。特别是随着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不断拓展深化,卫星导航领域已形成多系统并存的全球格局之下,世界各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围绕安全、利益、规则的博弈将日益激烈,影响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三) 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意义》

(三) 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重要实践。北斗系统作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其健康发展对我国时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规避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中的各类风险,提升北斗系统发展的稳定性,使我国的时空信息安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有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二是促进北斗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北斗系统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在设计之初就已布局全球服务能力,不但要做到天上好用,而且要做到地上用好[7]。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不仅给相关主体权益带来不确定损害威胁,也增加了北斗规模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难度。积极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既是维护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相关主体权益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北斗事业高效、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积极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既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政府持续发展建设北斗系统的信心和责任,展示北斗系统公开、透明、开放的自信形象,也表达了北斗系统愿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并肩携手,共同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积极意愿。这既是我国积极承担卫星导航国际责任的体现,也是我国为世界卫星导航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有助于与各国联合应对卫星导航面临的共同风险挑战,为在卫星导航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三、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三、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关于风险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例如,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风险是一种能够经受度量的量,不确定性应限制在不可度量的范围,两者具有本质区别[8]。根据风险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前者仅带来损失一种结果,后者则是包含损失和机遇的双重可能性;根据风险的来源,将风险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等。本文所说的风险指一般意义上的纯粹风险[9]。关于卫星导航全球服务的风险分类尚无统一标准,借鉴主流的风险源分类法,结合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的实际,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分为5类:国家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 国家风险》

(一)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国家的主权行为所引起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商业银行跨国信贷业务,也称主权风险,泛指由于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等非市场因素,或与政治不稳定相关的事件(如恐怖活动、社会动乱等)使跨国活动遭受损失的风险[10]。国家风险包含政治风险、地缘风险、制度风险、社会风险等,具有跨国性、宏观性等特征[11]。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来自营商环境恶劣、国家歧视性待遇、国家安全泛化与滥用等方面。

《1. 营商环境恶劣带来的风险》

1. 营商环境恶劣带来的风险

境外国家特别是享受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和产品的各国,在国家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用户习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显著,不少国家在进出口管制、劳工、土地、融资、财政、产业政策等方面不健全、不连续,互相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政治经济法律等营商环境较差,导致我国北斗企业在相应国家的海外投资与贸易活动时,可能在战略布局、人员安全、财产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不利影响与潜在风险[2]

《2. 国家歧视性待遇带来的风险》

2. 国家歧视性待遇带来的风险

卫星导航服务相关基础设施、技术、产品、服务、数据具有高科技性、敏感性与战略性,常用于关键基础设施、政府设施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受到各国高度关注,这导致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更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12]。现实中,某些国家在卫星导航应用相关项目工程公开招标中,禁止我国相关企业参与竞标,或通过设置隐形门槛针对性排除我国企业或相关北斗产品的应用。这些针对我国的限制性、歧视性待遇威胁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顺利推进。

《3. 国家安全泛化与滥用带来的风险》

3. 国家安全泛化与滥用带来的风险

在卫星导航领域,少数国家泛化和滥用国家安全概念,采取多种手段打压北斗系统的全球发展。例如,利用媒体编制北斗系统有安全隐患的谣言,散播北斗系统网络安全威胁论;以法律为工具,通过长臂管辖、设置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涉军企业清单、刑事指控等“组合拳”,遏制北斗企业的发展。这些国家安全泛化与滥用的行为将削弱北斗系统的优势,遏制北斗系统的全球服务发展。

《(二) 战略风险》

(二) 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中,指企业战略规划在战略制定、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出现对企业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发展效益等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类风险。后来这一概念逐渐被使用在更多领域,从广义上来看,战略风险指一种影响事物战略发展全局的风险[13]。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战略风险主要是在战略资源和战略发展方向方面的风险。

《1. 战略资源不足的风险》

1. 战略资源不足的风险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卫星应用的大量增加,卫星频率轨位资源与地面监测站资源成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已达4852颗(其中,美国拥有2944颗,中国拥有499颗,俄罗斯拥有169颗,其他国家拥有1240颗)[14],全球近地轨道空间战略资源紧张。而在卫星导航领域,美国、俄罗斯等卫星导航强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已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并依照国际规则获取了大部分对发展卫星导航系统最有利的频率轨道资源。这意味着,北斗系统面临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竞争,要实现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首先面临频轨资源短缺问题[7];同时,随着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不断升级优化,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最佳效果的实现应是在全球建站,但受地缘政治、商业、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北斗系统很难实现全球建站以支持系统日常运行和控制[7]。虽然我国创造性地发展了星间链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测站全球分布的局限性与稀疏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随着卫星导航高精度服务和时空信息安全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监测资源对未来卫星导航系统乃至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建设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为下一代北斗系统升级发展争取更多的频率轨道资源、全球监测资源、数据资源,成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与潜在战略风险。

《2. 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的风险》

2. 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的风险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13]。当前,北斗系统虽然已经面向全球提供服务,但相较于在建设阶段明确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全球服务阶段的北斗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尚不够明确,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实现路径、战略力量建设等内容未形成权威、统一的认识,致使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中缺乏顶层设计与规范引导,由此带来发展方向不明的风险。究其背后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起步不久,相关实践经验不够,受客观因素影响,一些矛盾问题尚未凸显,战略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不够明晰;二是受我国卫星导航领导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随着北斗系统工程的建设完成,专项建设管理的模式不再适应北斗常态化稳定运行的发展需求,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新阶段,缺少专业化、常态化、高层次的国家卫星导航领导管理机构对“后北斗”时代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统筹布局安排,致使重大战略规划缺少制定与实施主体,带来战略风险。

《(三) 市场风险》

(三)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一个源于金融学的概念,特指金融市场中因股票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变动而导致价值出现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15]。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市场竞争力不够的风险,其成因主要源于北斗系统为后发系统,面临用户消费惯性、知识产权侵权等的风险较高。

1. 卫星导航用户消费惯性的风险。

全球定位系统(GPS)用户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这是由于GPS产业已经提前20多年布局并发展,市场占有率高,诸多以GPS应用为主的市场规则和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建立,多国的卫星导航服务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忠诚度大比例地趋向GPS产品。因此,北斗产品作为后发产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适应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

《2. 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

2. 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以专利公开时间为准),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突破9.8万件,其中导航体制相关专利数量占比为34.08%,信号处理相关专利数量占比为23.97%,信息处理相关专利数量占比为23.84%,GNSS+相关专利数量占比为11.62%,射频单元相关专利数量占比为6.48%[16]。对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的法律状态统计显示,失效专利占比高达41.57%,其中由于未缴年费、撤回、驳回而失效的专利居多。这也从侧面表明,我国北斗系统相关专利的申请中涉及产品应用的专利占比不高,体现技术制高点和产业掌控能力的有效核心专利数量明显不够,在国际市场开拓中,极易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分析原因可见,一方面,由于我国北斗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发展协调协作平台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专利布局、数据挖掘、分析评估等知识产权先进手段亦尚未充分运用,北斗知识产权发展尚不充分;另一方面,卫星导航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技术要点、产品形态已经基本固定,很难再进行颠覆式的改造创新,因而相关产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就导致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相关企业及其产品在同美国、欧洲等卫星导航强国和地区进行竞争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还面临着侵权风险。

《(四) 安全风险》

(四) 安全风险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安全风险来来自北斗系统建设运维与提供服务的数据传输、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

《1. 数据安全风险》

1. 数据安全风险

为保障北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及时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健康监测状态,而在对北斗系统相关海外基础设施数据进行跨境传输时,可能会与基础设施所在国的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冲突[17]。另外,北斗系统在服务全球用户过程中,涉及用户的个人位置数据收集、存储、流转、应用,多国法律要求数据本地化存储以及限制数据流出国境,且在具体规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为北斗服务数据传输带来一定的合规风险[18]

《2. 北斗系统海外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风险》

2. 北斗系统海外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风险

要实现北斗系统的全球服务,相关基础设施的海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北斗系统海外基础设施具有潜在的空间政治权力,其所有权、建设维护权、管理监督权、使用权情况复杂,相关建设运维和管理活动存在潜在风险[19]。一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两用融合属性,允许他国或地区政府在本国领域内建设、运营和使用监测站可能对一国主权和安全造成影响,诸多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严格限制,这导致北斗系统基础设施落地国外存在诸多障碍[20]。二是北斗系统海外基础设施的各项权利归属当前还未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对其行使管辖权时,通常会涉及到与海外基础设施所在地国的管辖冲突,致使北斗系统海外基础设施在遭受入侵、攻击、毁坏后,影响相关管理保护权益的发挥,为北斗系统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风险[21]

《(五) 法律风险》

(五) 法律风险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法律风险既可能源自我国国内的法律,也有可能源自外国的法律,或者相关国际规则。

《1. 国内法律风险》

1. 国内法律风险

一方面,有关我国北斗系统的法治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卫星导航专项法规尚未出台,依靠大量政策措施予以支撑保障,存在国内法律支撑保障不足的风险[22]。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国家以法律为工具的打压制裁措施,我国予以应对的法律“工具箱”还不够,涉外法治储备和水平难以满足北斗系统在全球全部的保障需求,存在风险隐患。

《2. 外国法律风险》

2. 外国法律风险

由于卫星导航产品一般为信息产品,受信息技术协定(ITA)保护而享受关税豁免[23],各国可能采取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北斗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等贸易,如设置进出口许可证、制定严苛的技术标准和商品检验措施、出台反补贴措施等,这些都会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带来一定风险。例如,一些国家针对卫星导航等电子信息产品采取严格的进口检验措施,增加了北斗产品进入其市场的成本与法律风险[24]

《3. 国际法律风险》

3. 国际法律风险

目前,卫星导航领域尚未形成稳定有序的国际义务履约督促机制,难以依据国际法对主权国家的行为进行实质约束,且碍于国际法巨大的解释空间,一国通常宣称自己的非法行为符合国际法[25]。更有甚者,一些国家在遵守国际法方面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符合其利益时则要求各方遵守国际法,反之则将国际法置之一旁[26]。这导致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相关主体权益在受到侵害后寻求国际法治保护与救济的风险增加、信赖利益受损。

《四、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应对策略

当前,北斗系统的快速发展能力及技术能力已经比肩GPS,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对内要发挥我国卫星导航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对外要与全球用户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应提高风险意识,前瞻部署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防范体系,全面提升北斗海外利益安全保障和相关主体风险应对能力,聚焦重点,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维护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的核心利益,为国家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一)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顶层谋划》

(一)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顶层谋划

《1. 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应对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

1. 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应对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

从国家战略部署、外交合作、经济规划等多个方面提升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地位,明确国家层面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战略主体、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实现路径、战略力量建设等,提高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战略决策层次,借助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增进与其他国家卫星导航领域的战略互信,积极宣传并践行负责任的卫星导航大国担当,化解不必要的摩擦与分歧。

《2. 明确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战略路径》

2. 明确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战略路径

充分认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战略意义,在推进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防范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明确其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加快制定并适时发布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路线图。

《3. 前瞻部署战略任务,抢抓战略发展机遇期》

3. 前瞻部署战略任务,抢抓战略发展机遇期

基于现有国际规则和双边合作框架规则,争取北斗系统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和拓展我国北斗系统全球发展的机遇期。加强北斗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协调,抢抓卫星导航领域国际规则构建初期的窗口期,充分发挥法治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过程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构建有利于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国际法基本规则,推动各国在保障国家安全与促进卫星导航市场公开透明的平衡方面形成一致共识。

《(二) 建立要素齐全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制度体系》

(二) 建立要素齐全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制度体系

《1. 完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制度规范》

1. 完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制度规范

统筹推进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建设。制定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法律规范,为保障北斗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质量卫星导航服务、促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加强卫星导航国际合作、保障卫星导航安全等活动提供法律引导和规范;推进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涉外法治建设,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方面,丰富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延伸保护北斗海外利益的安全链[27]

《2. 构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控协调机制》

2. 构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控协调机制

明确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管理体制与职能,压实相关部门职能,确保各项应对措施实施落地。完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事件的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公共舆情应对机制等,增强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的弹性、韧性和化解能力。

《3.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3.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根据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实践需要,构建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和精准化的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识别与评估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中的各类风险状况,测评各类主体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与损害程度,划分风险等级,为规避或减少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8]。逐步建立起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监测、预警、预防、演练与监督等应急处置各环节的工作指南体系,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演练和应对准备。

《4. 强化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监督与落实》

4. 强化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监督与落实

将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面临的各类风险防范任务拉条挂账,制定安全风险防范责任落实台账,明确制定各级风险监管责任,落实好分工,建立风险管理流程的标准体系,定期针对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切实发挥各部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提高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控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 提升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相关主体风险应对能力》

(三) 提升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相关主体风险应对能力

《1.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信息的汇集与共享》

1.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信息的汇集与共享

建立针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全方位且权威的信息分享平台,在卫星导航主管部门的卫星导航信息通报制度和商务部、外交部的境外安全风险信息通报制度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各部门的联动效应,加强各类风险信息的汇聚、筛选与权威发布。联合高等院校、智库、协会、企业等机构,加强对影响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的各类信息的分析研判,通过专门渠道发布风险信息,为相关主体提供权威、丰富、规范的信息服务[29]

《2.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宣传培训》

2.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宣传培训

加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引导北斗相关企业对具体投资项目诸多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咨询系统,针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涉及的相关主体进行风险防范的定期培训,培养相关企业和人员对相关风险数据和信息的敏感性,了解相关的外国法律法规,主动规避风险。

《3. 完善相关保险、再保险、基金等风险保障制度》

3. 完善相关保险、再保险、基金等风险保障制度

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北斗相关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完善海外北斗海外投资担保体系,加强与境外保险机构合作,扩大保险规模,增加保险险种,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相关主体提供保障支持[30]。同时,把再保险纳入统筹考虑范畴,立足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既有的业务资源优势,推动与国际同业实现风险与业务互换,低成本、快速推进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研究设立针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防范的基金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效应,加强对北斗企业的有效资本支持和便利服务,为北斗系统全球服务的提升提供保障。

《(四) 筑牢北斗全球风险应对工作基础》

(四) 筑牢北斗全球风险应对工作基础

《1. 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1. 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交流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为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培养并储备优质的人才资源[31]。加快建设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的人才培育中心、创新高地和专门队伍,壮大人才队伍规模,培养既懂卫星导航技术,又懂全球服务各方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作人才,同时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相关院校和机构的平台作用,推动设立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战略研究智库,强化对所涉及的风险问题的研究。

《2. 深化理论研究》

2. 深化理论研究

以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发展实践的需求为牵引,汇集各方力量,聚焦风险应对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基础性、应用性、系统性研究,构建新时代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理论体系。创新组织形式和研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好学术交流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应对理论创新与应用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撑更好地应对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

利益冲突声明

本文作者在此声明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或财务冲突。

Received date: January 8, 2023; Revised date: March 17, 2023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Jun is a professor-level senior engineer from the 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Office. His major research field is aerospac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ail: lawmaking@beidou.gov.cn

Funding project: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esearch on National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Strategy” (2022-XY-131)

关键词: 北斗系统;全球服务;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Ecosystem service tradeoff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in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Dan ZHANG, Qingwen MIN, Moucheng LIU, Shengkui CHENG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12年 第6卷 第5期   页码 743-752 doi: 10.1007/s11783-011-0385-4

摘要: Besides crops, agriculture supplies all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 However, agriculture also supplies an array of ecosystem dis-services (EDS) that may harm other ecosystems. The flows of ES and EDS are directly depend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hich support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as been proven to increase ES and reduce ED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 and ED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also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study,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s (ES) and ecosystem dis-services (ED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n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fterwards, the economic values of ES and EDS were quantified experimentally and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market pr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economic value of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 was 3.31×10 CNY·ha (6.83 CNY= 1 USD as of July, 2009) and that of rice monoculture was 1.99×10 CNY·ha .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raditional rice-fish and rice monoculture fields for their economic values of some ES or EDS. A benefit and cost analysis (BCA) model was used to adjus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conomic income and environmental loss from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griculture. The BCA model not only calculates the net income but also monetizes the EDS of the agricultural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 income of rice-fish agriculture was 1.94×10 CNY·ha higher than that of rice monoculture. However, the benefit to cost ratio (BCR) of rice-fish agricultu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rice monocul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del was not the most optimized choice for farmers. The value of the rice-fish agricultur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ice monoculture. Thus, when considering the benefits that rice-fish agriculture contributes to the large-scale society, these agricultural methods needs to be utilized. Furthermore, the labor opportunity cost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rice monoculture was negative. Finally,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is. The lowest level was 1.09×10 CNY·ha , and the highest level was 1.21×10 CNY·ha .

关键词: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rice-fish agriculture     rice monoculture     benefit and cost analysis (BCA)     ecosystem services (ES)     ecosystem dis-services (EDS)    

实现隐私保护个性化推荐服务 Review

王聪, 郑宜峰, 蒋精华, 任奎

《工程(英文)》 2018年 第4卷 第1期   页码 21-28 doi: 10.1016/j.eng.2018.02.005

摘要:

推荐系统对于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至关重要。通过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用户可以享受各种有针对性的推荐,如电影、书籍、广告、餐馆等。此外,个性化推荐服务极大地推动了在线业务收入的增长。尽管存在诸多好处,但采用个性化推荐服务通常需要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以进行处理和分析,会让用户怀疑个人隐私遭到严重侵犯。因此,在尊重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开发实用的隐私保护技术来维护个性化推荐服务提供的数据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提供了与隐私保护的个性化推荐服务相关文献的综合调查。我们介绍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总体架构、其中的隐私问题以及集中于隐私保护个性化推荐服务的现有研究。根据个性化推荐和隐私保护的核心支撑技术,我们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对比,特别是针对隐私和推荐的准确性。与此同时,我们也确定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隐私保护     个性化推荐服务     针对性推送     协同过滤     机器学习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靳宗振,庄力健,向宁

《中国工程科学》 2021年 第23卷 第3期   页码 25-31 doi: 10.15302/J-SSCAE-2021.03.012

摘要:

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善,在标准覆盖范围、有效供给、国际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发展问题,亟需结合社会需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技术先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研判了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新时代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面向2025 年和2035 年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研究建议,加强健全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增加新兴服务业态的标准有效供给、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标准体系系统衔接、夯实标准化人才基础、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以期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标准国际化    

Traffic services for vehicles: the process from receiving raw probe data to space-time diagrams and the

Markus AUER, Hubert REHBORN, Sven-Eric MOLZAHN, Micha KOLLER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2017年 第4卷 第4期   页码 490-497 doi: 10.15302/J-FEM-2017008

摘要: Today, large quantities of vehicle data (FCD: floating car data) are widely used by traffic service providers to create and broadcast traffic states in road networks. As a first processing step, all raw position data received fro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GPS) have to be map matched in a digital road map.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such a matching process for GPS data are described in this report. After the matching process, space-time-diagrams are created of the probe data showing traffic situation details over space and time. Various examples illustrate how traffic service quality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matched GPS raw data; it will be stated that when 2% of connected vehicles in the total traffic flow are sending their GPS data in shorter time intervals, a high quality and precis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traffic phases is achieved. Traffic reconstruction is followed by a translation into traffic information messages, which can be sent and used in vehicle navigation systems for driver information and dynamic route guidance.

关键词: floating car data     map matching     three phase traffic theory     traffic reconstruction     traffic service quality     navigation systems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in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Case of Expo in China

Yongkui LI, Qing YANG, Yan ZHANG

期刊论文

积极开展规划咨询业务,为首都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北京市首都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开发公司

期刊论文

Socialized care services for the aged pop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measures

期刊论文

Urban constructed wetlands: Assess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for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期刊论文

Family planning technical services in China

Shang-Chun WU

期刊论文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online and offline reputation on the provision of online counseling services

期刊论文

秦巴山脉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宋婷,李岱青,张林波,王光镇,高艳妮,杨春艳,冯朝阳,马欢

期刊论文

State versus private sector provision of water services in Armenia

Naira HARUTYUNYAN

期刊论文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框架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

梁超 ,王华 ,汤立许

期刊论文

以喂养方式视角浅析新时期城市基层计生优质服务

严小青

期刊论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服务的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

杨军

期刊论文

Ecosystem service tradeoff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in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Dan ZHANG, Qingwen MIN, Moucheng LIU, Shengkui CHENG

期刊论文

实现隐私保护个性化推荐服务

王聪, 郑宜峰, 蒋精华, 任奎

期刊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靳宗振,庄力健,向宁

期刊论文

Traffic services for vehicles: the process from receiving raw probe data to space-time diagrams and the

Markus AUER, Hubert REHBORN, Sven-Eric MOLZAHN, Micha KOLLER

期刊论文